《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埃里克森由安徽教師考試網整理發布,歡迎關注安徽教師考試官方微信(公眾號:jszycn),免費下載筆試、面試備考資料。
【人物簡介】埃里克森,美國精神病學家,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他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并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主要著作】《兒童和社會》
【主要理論】
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
1.基本內容
埃里克森認為人格發展是一個逐漸形成的過程,必須經歷八個順序不變的階段,其中前五個階段屬于兒童成長和接受教育的時期。每一個階段都有一個由生物學的成熟與社會文化環境、社會期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所決定的發展危機,成功而合理地解決每個階段的危機或沖突將促使個體形成積極的人格特征,有助于發展健全的人格,否則,個體就會形成消極的人格特征,導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發展。這里著重介紹前五個階段的人格發展的特點。
(1)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0—1.5歲)
本階段的任務是發展對周圍世界,尤其是對社會環境的基本態度,培養信任感,體驗希望的實現。如果父母或照料者給予嬰兒適當的、穩定的與不間斷的關切、照顧,嬰兒就會對父母產生一種信任感,認為這個世界是安全而可信賴的地方。這種對人、對環境的基本信任感是個體形成健康個性品質的基礎,是其以后各個時期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其青年時期發展同一性的基礎。
(2)自主感對羞怯感(1.5—3歲)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體驗意志的實現。這一時期,兒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說話等。更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怎樣堅持或放棄,也就是說兒童開始“有意識”地決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兒童開始了自主感,他們堅持自己的進食、排泄方式,所以訓練良好的習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時孩子會反復應用“我”“我們”“不”來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決不能聽之任之、放任自流,這將不利于兒童的社會化。反之,若過分嚴厲,又會傷害兒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
(3)主動感對內疚感(3—6歲)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主動性,體驗目的的實現。由于身體活動能力和語言的發展,兒童有可能把活動范圍擴展到家庭之外。兒童喜歡嘗試探索環境,承擔并學習掌握新的任務。此時,如果父母或教師對兒童的建議給予適當的鼓勵或妥善的處理,則兒童不僅發展了主動性,還能培養明辨是非的道德感。反之,如果父母對兒童的問題感到不耐煩或嘲笑兒童的活動,兒童就會產生內疚感。
(4)勤奮感對自卑感(6—12歲)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勤奮感,體驗能力的實現。這一階段的兒童都應在學校接受教育,學校是訓練兒童適應社會、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識和技能的地方。如果他們能順利地完成所學課程及由此帶來的長輩的認可和贊許,他們就會獲得勤奮感,這會使他們在今后的獨立生活和承擔工作任務中充滿信心。反之,就會產生自卑。
(5)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歲)
本階段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我同一性,體驗忠誠的實現。青少年在為解決“我是誰”的問題做心理斗爭,即隨著他們把參考對象從父母轉向同伴,他們需要知道自己與同伴是怎樣的相同,同時又與其他任何人有著獨特的不同。
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謹慎的選擇和決策,尤其體現在職業定向、性別角色分化等方面。如果青少年不能整合這些方面和各種選擇,或者根本無法在其中進行選擇,就會導致角色混亂。
(6)親密感對孤獨感(成年早期:18—30歲)
這是建立家庭生活的階段,這是獲得親密感、避免孤獨感階段。親密感是人與人之間的親密關系,包括友誼與愛情。親密的社會意義,是個人能與他人同甘共苦、相互關懷。親密感在危急情況下往往會發展為一種互相承擔義務的感情,它是在共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
(7)繁殖感對停滯感(成年中期:30—60歲)
這是獲得創造力感,避免自我專注階段。這一階段有兩種發展的可能性,一種可能是向積極方面發展,個人除關懷家庭成員外,還會擴展到關心社會上其他人,關心下一代以至子孫萬代的幸福。他們在工作上勇于創造,追求事業的成功,而不僅是滿足個人需要。另一種可能性是向消極方面發展,即所謂自我專注,就是只顧自己以及自己家庭的幸福,而不顧他人的困難與痛苦,即使有創造,其目的也完全是為了自己的利益。
(8)自我整合對絕望感(成年晚期:60歲—死亡)
這是獲得完美感,避免失望感階段。如果前面七個階段積極的成分多于消極的成分,就會在老年期匯集成完美感,回顧一生覺得這一輩子過得很有價值,生活得很有意義。相反,如果消極成分多于積極成分,就會產生失望感,感到自己的一生失去了許多機會,走錯了方向,想要重新開始又感到為時已晚,痛不勝痛。于是產生了一種絕望的感覺,精神萎靡不振,馬馬虎虎混日子。
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的前五個階段
發展的危機 | 年齡范圍 | 積極的結果 |
基本的信任感對基本的不信任感 | 0—1.5歲 | 身體舒適和安全感 |
自主感對羞怯感 | 1.5—3歲 | 依從和自主的能力 |
主動感對內疚感 | 3—6歲 | 創造性地掌握新的任務 |
勤奮感對自卑感 | 6—12歲 | 勤奮、掌握各種技能 |
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 12—18歲 | 成為我自己的能力 |
2.教育意義
埃里克森理論的教育意義十分突出。它指明了每個發展階段的任務,并給出了解決危機、完成任務的具體教育方法,有助于教師理解不同發展階段的兒童所面臨的沖突類型,從而采取相應的措施,因勢利導,對癥下藥。
小學兒童所面臨的主要危機是“勤奮與自卑”之間的沖突,教師應該特別注意培養學生的勤奮精神,應多給予鼓勵和肯定,少給予批評,使其充分體驗努力帶來的快樂。
中學階段兒童主要面臨的危機是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教師應當給予學生足夠的寬容,允許學生對未來進行不同的規劃,鼓勵其進行多種嘗試。
【試題示例】
1.【單選】根據埃里克森的理論,2—3歲兒童的發展任務是培養( )。
A.主動性 B.自主性 C.勤奮感 D.同一性
1.【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埃里克森將人一生的人格發展分為了8個階段:信任對不信任(0—2),自主對羞怯或懷疑(2—3),主動對內疚(3—6),勤奮對自卑(6—12),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12—18),親密對孤獨(18—30),繁殖對停滯(30—60),自我完善對悲觀絕望(60以后)。2—3歲兒童的發展任務是培養自主性。故本題選B。
2.【單選】中學生小剛近期心理很矛盾,覺得未來的自己應該是一名歌手,但又覺得能力有限,遙不可及,根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論,當前他的主要發展任務是( )。
A.獲得勤奮感 B.克服內疚感 C.避免孤獨感 D.建立同一感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在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中,中學生處于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矛盾之中。自我同一性是指個體組織自己的動機、能力、信仰及活動經驗而形成的有關自我的一致性形象。自我同一性的形成要求謹慎的選擇和決策,尤其體現在職業定向、性別角色分化等方面。題干所述體現了小剛在職業定向方面的選擇困惑。故本題選D。
3.【單選】按照埃里克森人格發展理論,6—12歲個體心理發展的主要任務是( )。
A.強化自我主動性 B.培養勤奮感 C.建立自我同一性 D.獲得親密感
3.【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階段理論。埃里克森把人的一生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具體的發展任務和存在的心理社會危機,并分析了這一危機解決成功和解決失敗分別帶來的影響,他認為處于6—12歲的個體面臨的發展矛盾是勤奮感對自卑感,發展任務是要培養勤奮感。故本題選C。
以上即為《《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知識點——埃里克森》全文,更多資格證考試動態和學習資料歡迎加入教師資格證考試交流QQ群597316387,并關注安徽教師考試網。
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roroln.com/(安徽教師考試網)
關鍵詞:教師資格證